12月14日上午,廣東省生態環境廳舉行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通報介紹《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內容。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蔣宏奇、水處處長李新科、大氣處處長張瑞鳳、綜合處副處長關繡娟出席新聞發布會,宣傳教育與科技處處長許金洲主持新聞發布會。大氣處負責人就“十四五”期間臭氧治理思路答記者問。
省電臺:我們知道臭氧問題一直是重點和難點,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對于臭氧治理方面有什么思路?謝謝。
張瑞鳳:謝謝這位媒體記者的提問。臭氧既是一個經典的污染問題,又是一個新興的污染問題。用網絡詞語說就是“又雙叒叕”地被提問、被關注、被重視,臭氧問題美國人用了50年才基本解決,日本人用了40年的時間解決了這個問題。對于中國來說,這是一個新興問題,所以剛才記者媒體的提問,是一個新問題。
對廣東來說,臭氧是“十三五”期間凸顯的問題。廣東珠三角在2015年PM2.5率先在全國重點地區達標,PM2.5達標之后臭氧問題凸顯出來。十八大以來,全國實施了兩個行動計劃,一個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還有一個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這兩個行動計劃的實施,實施第一個計劃解決了廣東PM2.5的問題,廣東省空氣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細顆粒物(PM2.5)濃度和重污染天數大幅下降,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顯著提升。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后,珠三角從全國的三個大氣重點地區率先退出。解決PM2.5問題之后,在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時候臭氧和PM2.5作為協同防控對象。關于臭氧問題,我們經常會聽到高空臭氧,高空臭氧是好臭氧,低空臭氧就是壞臭氧,低空臭氧就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它不是直接的污染物排放出來,它是由前體物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形成的二次污染物。當它積累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就會形成光化學煙霧,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昨天,如果大家有關注《中國環境報》的話,就會看到一篇文章,寫到《美國臭氧污染治理“彎路”帶來的啟示》,美國在臭氧治理走過“彎路”,其在1970-1990年對臭氧污染的治理是失敗的,臭氧未達標地區的污染情況并沒有改善。同時,我的同事告訴我,昨天廣東一個環保宣傳片叫《我們的家園》,在美國的一個電視頻道discover上線了,成了兩個比較有意思的環保新聞。
對于臭氧的問題,我們在接下來“十四五”會有一系列工作部署。實際上,“十四五”工作部署是在“十三五”的工作經驗上提出來的,“十三五”臭氧防控尤其是去年(2020年)明確提出要以PM2.5和臭氧的協同防控為核心,以臭氧防控為重點,我們提出了32字工作方針:“突出減排、狠抓重點、精準降超、應急削峰、省市聯動、區域聯治、專班指導、探索示范”的工作思路。在這樣的工作思路指導下,我們將治理重點、攻堅措施、工作機制、資源力量等著重向臭氧防控轉變。在2020年,我們勠力同心實施了“百日攻堅”“百日沖刺”“百日應急防控”三百行動,圓滿地完成了國家下達廣東的“十三五”空氣質量約束性指標,我們時不時會在朋友圈里面看到曬藍天、曬彩虹的情況。
“十四五”的臭氧總體思路,它可以說是組合拳,我們提出要加快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等前體物的協同防控。美國的教訓也提示我們,臭氧污染生成機制復雜,應該倡導差異化的協同減排和精細化減排。各個地區、各個城市的臭氧生成機制不一樣,所以要謹慎選擇適合的特定前體物主導的減排策略。教科書也告訴我們,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減排比例是1:2-1:4之間,具體的城市到底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比例和策略?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省的宏觀層面上來設計的話,我們主要是采取臭氧防控九大行動:
一是嚴控“兩高”行業,實施產業綠色升級提升行動。具體措施包括,嚴格新建項目的準入、升級改造現有產能、整治提升涉氣產業集群、推動綠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改善能源結構,實施能源清潔化替代行動。包括清潔低碳能源,嚴控煤炭消費量和壓減工業燃煤。
三是調整交通結構,實施綠色交通系統建設行動。優化調整客貨運結構,包括使用低碳清潔的交通及作業工具。
四是實施全過程管控,實施VOCs深度減排治理行動。具體的措施包括系統排查工業VOCs治理突出問題,全面實施原輔材料水性化、低VOCs的源頭替代,實施重點領域的深度治理。
五是適度提質增效,實施鍋爐爐窯分類分級治理行動。具體措施有深化工業爐窯分級分類治理,提升工業爐窯鍋爐治理水平。
六是全面提升擴展,實施移動污染源系統防控行動。包括車用油品的質量保障,嚴格控制機動車排放,有效監管非道路移動機械,推進船舶港口機場等污染防控。
七是做精做實做細,實施面源精細化管控行動。具體有秸稈禁燒和其他面源污染治理。
八是精準高效防控,實施重點時段臭氧污染攻堅行動。包括污染監測能力的建設,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建立和污染天氣的應急防控等。
九是提升科學治氣,實施臭氧污染防控科技支撐行動。主要是開展大氣污染源持續性排放調查和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強化指導監管能力建設和增強污染防控科技支撐。